班固鑒于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于武帝太初年間,太初以后便闕而不錄。后揚雄、劉歆等雖為綴續,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繼《史記》,班彪乃發憤繼續前史,終作成“后傳”(列傳)六十五篇。同時班固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遂本其父所作,潛精研究,續成其書,踵繼先人之業。漢書沒有世家一體。
班固亦有歌頌漢朝功德之意?!稘h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之旨謂:“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漢書》以頌漢朝之功德。
《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后,歷代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成書于漢和帝時期,前后歷時近四十年。班固世代為望族,家多藏書,父班彪為當世儒學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采集前史遺事,旁觀異聞,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班固承繼父志,“亨篤志于博學,以著述為業”,撰成《漢書》。其書的八表和《天文志》,則由其妹班昭及馬續共同續成,故《漢書》前后歷經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注疏《漢書》者主要有唐朝的顏師古(注)、清朝的王先謙(補注)。
《漢書》開創了我國斷代紀傳表志體史書,奠定了修正史的編例。史學家章學誠曾在《文史通義》中說過:“遷史不可為定法,固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后世不桃之宗焉。”歷來,“史之良,首推遷、固”,“史風漢”、史班或班馬并稱,兩書各有所長,同為中華史學名著,為治文史者必讀之史籍。
《漢書》尤以史料豐富、聞見博洽著稱,“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梢?,《漢書》在史學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