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語》,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并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后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于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托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對《孔子家語》,歷來頗多爭議。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持有異議。然而一千多年來,該書廣為流傳,《四庫全書總目》曾精辟論述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于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并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它陸續成于孔安國以及與王肅同時的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王肅在《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毕惹氐浼?,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孔子家語》較好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黃魯曾覆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