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許渾)
許渾的【早秋】原文及翻譯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注解
1、泛:彈,猶流蕩。
2、還密:尚未凋零。
3、淮南兩句:用《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暮”和《楚辭·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葉下”意。
譯文
漫漫長夜中泛流著琴瑟的清音;
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只殘螢;
秋之晨雁群掠過銀河向南飛騰。
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
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葉落而知歲暮之句;
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情。
賞析
這是詠早秋景物的詠物詩。題目是“早秋”,因而處處落在“早”字。“殘螢”、“早雁”、“曉還密”、“一葉下”、“洞庭波”都扣緊“早”字。俯察、仰視、近看、遠望,從高低遠近來描繪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氣足,悠然不盡。
【韻譯】
漫漫長夜中泛流著琴瑟的清音;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只殘螢;秋之晨雁群掠過銀河向南飛騰。
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葉落而知歲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情。
【評析】
原題三首,此為第一首。詩寫早秋景色,創作年代不詳。題為“早秋”,詩則句句扣緊早秋景色著筆。首聯寫早秋蕭瑟凄清氣氛。中二聯則從上下遠近各個不同角度描繪早秋之景,俯察仰觀,近看遠眺,晝夜早晚,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全是秋聲秋色。末聯用典渾成,亦是點早秋,且葉下、波涌又與首聯西風相照應。針線細密,疏朗有致,寫景逼真,宛然一幅早秋立體圖畫。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整整一夜都聽到輕輕的瑟瑟秋風。西風跟秋天有著自然的聯系,就如同西北風是冬天的象征一樣。作者的浪漫情節在第一句就展現無疑。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玉露跟秋風是孿生兄妹,因而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銀河變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溫所致。一個殘字,在此開始給人秋愁的暗示。畢竟昆蟲是變溫動物,對環境溫度的依賴最強,一到秋天,就得最先發愁越冬事宜。大雁是侯鳥,越冬也得雁南飛。所以這種蟲鳥的描寫,算是秋天早晨的經典。
“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把讀者視線又從前一句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氣爽的意境中。面對清晨高大樹木濃密的樹冠,茂盛的枝葉,還有目及遠山的晴好天氣,人們一般都會感覺爽,產生流連其中愿望。樹葉作為高樹大家庭中的一員,自然也應該盡情享受秋高氣爽中的融融親情,然而后面卻看到有一片葉子要離開。這一句從前一句的略微轉折,實際上是為了推出最后一句的高潮作鋪墊。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可謂是畫龍點睛之句。沒有感情色彩的早秋的畫面,因為這一句,就賦予了濃厚的浪漫情感。作者拋開花草,選擇最沒有感情的木葉來渲染這樣的浪漫色彩,實在是集生命之精華,情感之大成的經典之作。
全詩的結構,從秋風開始到一葉下,一連串的秋景描寫,循序漸進,引人入勝。第一句與最后一句,充滿想象與浪漫。而中間兩句,機構嚴謹,對仗工整。達到了嚴密與豪放天衣無縫的結合。
【講解】
這是一首寫早秋景色的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筆調描繪了遙夜、清瑟、西風、翠蘿、殘螢、玉露、早雁、遠山、落葉等初秋景色。在描繪過程中,詩人從聽覺及視覺的高低遠近著筆,落筆細致,層次清楚。無論寫景還是用典,都貼切自然,緊扣“早秋”這一主題。
詩的前四句寫初秋的夜景: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漫漫長夜,蕩漾著清冷的瑟音;凜凜西風,吹拂著青蘿輕輕飄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幾只殘存的螢火蟲,棲息在沾滿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曉,一行大雁掠過星光淡淡的銀河。
詩的后四句寫初秋的早晨: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樹木依然枝葉繁茂;晴空萬里,峰巒迭翠,層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見到淮南一葉飄零,我自然感覺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來了。
喜歡此文的還喜歡。。
- 1 賊平后送人北歸(司空曙)
- 2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 3 楚江懷古(馬戴)
- 4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戴叔倫)
- 5 早秋(許渾)
- 6 旅夜書懷(杜甫)
- 7 尋陸鴻漸不遇(僧皎然)
- 8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
- 【上一篇: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許渾) 】
- 【下一篇:送人東游(溫庭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