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对娊洝酚址Q《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对娊洝分械脑姷淖髡?,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陜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詩同樂不能分。
《詩經》(英文翻譯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時期。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共305篇。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后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500年。
《詩經》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現手法有3種,通常稱為:賦、比、興 人們把《詩經》的內容編排和表現手法稱為:風 雅 頌,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國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对娊洝范嘁运难詾橹?,兼有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