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系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稘h書·藝文志》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于歷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于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于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著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背景
? 龐涓輔佐魏惠王,做了將軍,暗中派人請孫臏到了魏國,但見了孫臏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后來陷害孫臏,給他用了臏刑,即去掉膝蓋骨的殘忍肉刑,所以后來人叫他孫臏。
?在友人的幫助下,孫臏最后逃離魏國,到了齊國,被齊威王重用,做了齊國將軍田忌的軍師,設奇計大敗魏軍,并射死龐涓。后來,田忌被鄒忌排擠,流亡到楚國,孫臏大概也隨他而去,所以漢人王符說“孫臏修能于楚”。在戰國的兵家中,孫臏是以“貴勢”即講求機變而著稱的,他和吳起都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
?最早明確記載孫臏有兵法的是《史記》,《漢書·藝文志》把它與《吳孫子兵法》并列,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據考證,《孫臏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為《魏武帝注孫子》提到了“孫臏曰:兵恐不投之于死地也”,唐朝趙蕤《長短經》卷九也提到過“孫臏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孫臏曰:用騎有十利”一段,但從《隋書·經籍志》以后就不見記載了。
?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竹簡本《孫臏兵法》經過認真整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可以確定屬于《齊孫子》的十五篇,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編是還不能確定屬于《齊孫子》的論兵之作。竹簡本篇數大大少于《藝文志》著錄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