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種歷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后世人學習的榜樣。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備受后世統治者崇敬。
書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過具體事例,書中還論證了“和”和“同”兩個概念。晏嬰認為對君主的附和是“同”,應該批評。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議,補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這種富有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在中國哲學史上成為一大亮點。
《晏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晏子,名嬰,字平仲,又稱晏子。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論語》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后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間,國學大師吳則虞先生曾寫過《晏子春秋集釋》,認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歷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叢刊”印本、鐵劍銅琴樓藏本等版本。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為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獲。此書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來當然是離經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